close

 事發的19分鐘
Nineteen Minutes
作  者:茱迪皮考特
出版社:臺灣商務
ISBN:9789570522587
出版日:2008.01.19

19分鐘.jpg  

『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from 【事發的十九分鐘】

這是我最近看過最喜歡的一本書。
其實我是被這本書的簡介給吸引住的,因為校園暴力是我感到興趣的其中一個話題。
記得曾經聽哥哥說過,我小學時曾跟他告狀說班上的某個男同學欺負我,哥哥跑去想要警告那位同學,沒想到那位同學害怕到跑給哥哥追,最後那位同學竟然還狗急跳牆地翻出校園鐵欄外。
這段往事我倒是沒啥印象,不過確實記得那位男同學蠻喜歡捉弄我的,只是記得自己好像也不大在意的樣子,所以也有點訝異自己竟然會跑去跟哥哥告狀,然後哥哥還跑去警告那位同學…←Orz...真是天大的誤會啊啊啊啊~~~

不過我記得比較清楚的是跟大妹有關的事情。
記得那時候還是國中生,有一天睡到半夜醒來發現大妹坐在床上哭,問她為什麼哭?一開始她不願意說,但在我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學校有同學欺負她。欺負她的理由據大妹的說法只是因為『不喜歡大妹走路鞋子會拖地』,於是便一個小團體聯合起來欺負大妹。
我聽了之後隔天便馬上跑去找那個小團體中帶頭的學妹(我跟大妹僅差一歲),一見面便開門見山的問她到底我大妹走路拖地是哪裡礙著她們了?她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講到最後她們說願意跟我大妹道歉,也保證以後不再找我大妹麻煩。更好玩的是,事後帶頭的學妹甚至還變得蠻喜歡我,常來找我聊天。

========以下有雷分隔線========
看這本書的時候聯想到大妹的這件事情,也就是這本書的其中一個重點:怎麼教、怎麼做才正確?
我一直想著,如果當時沒發現大妹的問題進而沒有出面幫她解決的話,是不是大妹就會一直被欺負下去?如果大妹一直被欺負下去,最終她的個性會不會因此而有所變化?
或者如果當時沒有出面幫她解決,而讓她自己想辦法處理的話,是不是大妹個性就會變得較堅強、較獨立點?

其實現在我應該也得不到答案…就像書中描寫那位長期受到欺負最終卻以最可怕的方式復仇的彼得父母一樣,他們也總是陷入「如果當時多注意他」、「如果當初不要那麼教導他」、「如果當時用不同的方式愛他」之類的思維中,跟我一樣也是得不到答案。

不過我想每個人的個性都是與生俱來的,有些人想法樂觀,相對的也會有些人的想法較悲觀。有些人較大而化之,但也有些人的思想較細膩,所以我還是比較贊同「因材施教」的觀念,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可以站起來對抗的。

『希望你看到這個的時候,我已經死了。
已經發生的事,你無法挽回;已經大聲說出的話,你無法收回。你會想著我,懊悔自己未能說服我放棄。你會試著推敲當初唯一該說的話、該做的事。我想我應該告訴你:不要自責,這不是你的錯,但這等於說謊。我們倆都知道,我會走到這一步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
……』節錄【事發的十九分鐘】


其次這本書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當事者以外的人又該如何面對校園暴力事件?
書中跟彼得從小一起長大的至交喬絲面對彼得長年被欺負的事情,一開始她總是挺身保護他,但後來她發現因為跟彼得在一起的關係,導致她也被歸類成跟彼得一樣的人,一樣不被受歡迎。之後她開始認為不跟彼得在一起的話,她才可以擺脫這樣的形象,於是開始遠離彼得,並對於彼得被欺負的事情視而不見或冷眼旁觀。
其實喬絲就像現在的大多數人一樣,對於不對的事情感怒卻不敢言,或者沒有勇氣去做「對」卻極少數人會去做的事情,這是現今冷漠社會的實態,其實是極為可悲的。

『有時候作對的事會讓人孤單得很。』節錄【事發的十九分鐘】

還有一個重點是:面對校園暴力事件,你該選擇同流合污嗎?
書中曾提到彼得其實也有一段時間幾乎快跳脫不受歡迎的行列,因為他無意間發現同學桃樂絲的白色褲子因為月經來而被染成一片紅,他在驚嚇過度的情況下喊著:「桃樂絲月經來了!」。接著全班同學便一個接著一個跟著他喊叫,就在那個時候『歸屬感就像氮氣一樣;彼得感覺到自己體內膨脹起來。他是起頭的人,畫條線將桃樂絲隔開後,他也成了圈內人←書中形容那些欺負別人的小團體。』
之後他沈溺於自己似乎已經成為圈內人,並隨著大家一起欺負著桃樂絲的興奮中。在一次對桃樂絲的惡作劇時,他突然看到桃樂絲一個人孤單的坐在座位上承受著大家的欺負而哭泣,彼得『頓時體會到當他自己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其他人看到的便是這幅景象。』於是他不再隨著那些同學們的惡作劇起舞,然後他又變回原來的他,當然他也又成為被欺負的對象之一。

曾經聽某位友人說過,為了保護自己,所以有時候不得不也跟著大家一樣欺負班上同學。我真的很不能認同這樣的作法,因為我相信人都是會有良知的,若你心理不覺得一絲一毫的愧疚時,也同時證明你的良知已殆盡。

『當你不能融入時,就會變成超人。你可以感覺到每個人的目光都黏在你身上,像魔鬼沾一樣。你可以聽到一哩外有人小聲地在談論你。你可以看起來像是站在原地,其實卻已消失不見。你可以放聲尖叫,但沒有人會聽見。
你曾經是個正常人,但已經事隔太久,你根本不記得那是什麼樣子。』節錄【事發的十九分鐘】


最後:如何看待仇恨?
彼得因為受到長期欺負最後選擇復仇而奪下好幾位同學的性命,儘管如此,受害者的家長們仍然無法接受彼得的行徑。面對如此仇恨,彼得母親認為她該為彼得的錯誤行為負起責任,而負責的表現並不是賠償受害者,而是從彼得開始,所以彼得的母親選擇常到監獄探望,希望能夠因此而對彼得有所彌補。
而彼得父親卻是選擇帶著愧疚的心每天到受害者的墳前,因為除了彼得之外,他們曾經有一位優秀的大兒子喬伊。喬伊幾年前被一位酒醉駕駛撞死,所以面對那些受害者家長,他說「因為我每天都還會想到那個撞死喬伊的酒醉駕駛。我多麼希望死的人是他不是喬伊,他是多麼死不足惜。這裡每個孩子的父母親對彼得也有同樣的想法。可是……我並不怪他們任何一個人。」

十九分鐘你可以做什麼事情?
『十九分鐘,你可以割前院的草、染頭髮、看三分之一場冰上曲棍球賽。十九分鐘,你可以烤司康餅或是讓牙醫填一顆牙;你可以摺好一家五口的衣服。
十九分鐘的時間,足以讓田納西巨神隊的季後賽門票銷售一空。足以看完一集情境喜劇,扣掉廣告時間。足以從佛蒙特州開車來到新罕布夏州的斯特靈鎮。
十九分鐘,你可以訂購外送披薩。你可以跟孩子說個故事,或是換車油。你可以走一哩路。你可以縫一件衣服的布邊。
十九分鐘,你可以讓世界停止運轉,也可以乾脆跳離世界。
十九分鐘,你可以復仇。』節錄【事發的十九分鐘】


《事發的19分鐘》校園喋血背後的人性探討

1999年4月20 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傑佛遜郡科倫拜中學發生一起校園槍擊事件,兩名青少年學生持槍械和爆炸物進入校園,槍殺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並造成其他24人受傷,而兩名學生兇嫌接著自殺身亡,這起事件被視為美國史上最血腥校園槍擊事件之一。

「成群學生踩著傷者衝出學校,一片混亂。一名男孩在樓上窗口高舉手寫字牌,上面寫著『救救我們』。有兩個女孩抱在一起哭泣。血融在雪地上變成粉紅色;家長人數從一點一滴變成涓涓細流變成洶湧大河,尖聲呼叫自己不見蹤影的孩子……」想想看這樣的畫面吧!這不是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這只是《事發的19分鐘》故事中的一段描述,在作者茱迪.皮考特細膩的筆觸描述下,這個講述校園喋血事件的故事,震撼效果不輸真實事件。再想想看,如果校園槍擊事件發生在你我週遭呢?

在茱迪.皮考特另一本知名著作《姊姊的守護者》書中,探討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父母是否有主宰兒女生死的決定權?」並對「愛」有深入的刻劃及詮釋;而在《事發的19分鐘》裡,她藉由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形成了故事的雛形──斯特靈高中校園槍擊事件,但其實,作者僅是藉由校園喋血,帶出更多事件背後所隱藏的親子溝通、校園暴力、青少年交友等問題,也點出人性深層的虛偽與悲哀。

書中藉由兩個單親家庭做主軸:法官艾利未婚,生了女兒喬絲,但完美的母親卻成為女兒的壓力,再加上在生活中也時常像法官問話似的與女兒交談,讓喬絲無法對她說真心話;而助產士萊西離婚,生了兒子彼得,雖然對兒子過度溺愛,但卻從來不知道兒子時常陷入被同儕欺侮的困境……喬絲與彼得從小就是好朋友,她像他的守護天使,時常保護他不被別人欺侮,但在喬絲交了男友麥特後,麥特視彼得為眼中釘,只要逮到機會,就戲謔彼得,最終讓彼得十餘年來受人欺侮的怨恨一發不可收拾,釀成過程19分鐘的校園瘋狂掃射……全書將校園槍擊事件與喬絲、彼得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交錯敘述,彷若電影分鏡手法,一幕幕揭開事件真相、角色的心理層面。

《事發的19分鐘》可以寫的這麼生動不是沒有原因,皮考特做了許多功課,例如向各方達人詢問射擊手槍、武器資訊、刑事鑑定、監獄生活……等問題,凡此種種,才能讓她在文中精確描述彈道的問題、監獄生活、法庭偵訊……等情節。此外,作者擅長以小說處理極具道德爭議的題材,作品不乏探討安樂死及描述青少年自殺的內容;近幾年更觸及聳人聽聞的「優生絕育法」。本書直剖青少年的自我認同障礙及扭曲的價值觀,在美國出版後,帶給許多家長們極大的震撼,引發人們重新去思考現代家庭的定位,以及家人之間的關係維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mo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